跳至主要內容

瑞士信貸殞落:百年巨擘如何走向終局?一文看懂瑞銀收購始末與全球金融衝擊

導言:瑞士信貸的殞落與瑞銀的崛起

瑞士信貸,這家延續近167年歷史的國際金融強權,在2023年3月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崩潰,最終由瑞士同行瑞銀集團倉促接手。這樁事件不僅攪動全球金融圈,也徹底改變了瑞士銀行業的版圖,同時引發人們對那些「大到不能倒」機構所帶來的系統風險的嚴肅討論。本文將細細剖析瑞士信貸從鼎盛走向沒落的軌跡、瑞銀併購案的來龍去脈與相關爭議,以及這場重大合併對全球金融穩定、銀行監管和「瑞士銀行」品牌形象的長期衝擊,並特別為台灣和香港的投資者帶來在地化的洞察與實用建議。

瑞士信貸崩落與瑞銀崛起,全球金融市場動盪與系統性風險圖示

瑞士信貸:百年金融巨擘的歷史與業務版圖

瑞士信貸的發展與瑞士工業化的步伐息息相關,它親歷了全球金融領域的無數轉變,成為那個時代的見證者。

瑞士信貸悠久歷史,從1856年創立至今的鐵路建設、工業發展到全球金融機構演變圖示

創立背景與早期發展

瑞士信貸的前身是由瑞士政治家兼商人阿爾弗雷德·埃舍爾在1856年創辦的「瑞士信貸機構」。一開始,它的使命是為瑞士鐵路和工業項目籌措資金,尤其是推動東北鐵路的建造。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,瑞士信貸逐步拓寬業務範疇,成為支撐瑞士經濟成長的核心力量。隨著時代演進,它蛻變成一家全方位商業銀行,在國際舞台上逐漸樹立起堅實的地位。

核心業務與全球佈局

在遭瑞銀併購前,瑞士信貸位居全球頂尖金融服務機構之列,其主要業務涵蓋以下領域:

  • 財富管理: 為全球高資產客戶、超富裕人士及機構提供資產配置、投資指導和信託等服務,這一直是瑞士信貸的招牌優勢。
  • 投資銀行: 涵蓋企業融資、併購顧問、證券承銷、交易執行以及市場研究。
  • 資產管理: 負責操盤多樣化的投資產品,如股票、債券、房地產、私募股權和對沖基金。
  • 瑞士本土銀行業務: 服務當地個人、中小企業和大公司客戶。

瑞士信貸在超過50個國家設立據點,員工逾5萬名,業務網絡橫跨歐洲、美洲、亞洲和中東等關鍵金融樞紐,躋身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行列。

2023年瑞信危機始末:為何「大到不能倒」也動搖?

即便擁有悠久底蘊和龐大業務,瑞士信貸近年屢遭打擊,最終釀成2023年的全面危機。

阿爾弗雷德·埃舍爾創立瑞士信貸機構,背景為1856年蒸汽火車與工廠象徵早期工業融資圖示

危機前的警訊與導火線

瑞士信貸的麻煩累積已久,過去幾年多起醜聞和大額損失不斷削弱其信譽和財務根基:

  • Greensill資本崩盤(2021年): 瑞士信貸資產管理部門投資的供應鏈金融基金因Greensill破產而凍結約100億美元客戶資金,造成鉅額虧損和形象重創。
  • Archegos爆倉風波(2021年): 對美國對沖基金Archegos的曝險未能及時減持,導致爆倉事件中瑞士信貸損失逾55億美元,成為業界損害最重的機構。
  • 內部治理與合規缺失: 長期以來,洗錢、客戶資料外洩和間諜案等問題屢見不鮮,引來監管單位多次調查和罰款,暴露風險控制和合規體系的重大漏洞。
  • 策略失當與獲利困境: 儘管多次重組業務,投資銀行部門仍掙扎於獲利瓶頸,而財富管理這塊核心業務也因客戶信心動搖而受波及。

這些挫敗持續侵蝕瑞士信貸的資本基礎,市場和客戶對它的信任逐漸瓦解,股價也一路走低。

市場恐慌與流動性危機爆發

2023年3月開頭,投資者對瑞士信貸財務健康的疑慮達到高峰。先前公布的連續兩年巨虧,加上年度財報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暫停發布——原因是需審核過往幾年報表——讓市場警鈴大作。瑞士信貸雖承認報告有「重大弱點」,但外界視為更嚴重隱憂的信號。接著,其最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公開表示不會追加資金,這一表態如雪上加霜。 《金融時報》報導 提到,這消息一出,瑞士信貸股價狂瀉逾30%,引發歐洲銀行股全面拋售,客戶資金加速撤離,流動性危機瞬間惡化。

政府與瑞士央行的緊急介入

為防範瑞士信貸倒閉可能引爆的系統危機,瑞士政府和瑞士國家銀行火速出手。3月15日,瑞士國家銀行宣布提供500億瑞士法郎(約540億美元)的流動性援助,試圖穩住民心。但這項支持並未完全奏效,市場仍質疑瑞士信貸能否獨力求生。為了遏止危機擴散,瑞士官員開始撮合瑞銀併購事宜,最終在週末敲定這樁划時代的交易。

瑞銀集團(UBS)收購瑞士信貸:世紀大合併的詳情與爭議

這場政府主導的急迫併購雖迅速落幕,卻掀起無數爭議。

收購協議的達成與關鍵條款

在瑞士政府和央行協調下,瑞銀於2023年3月19日以30億瑞士法郎(約32.5億美元)的低價,透過換股方式接手瑞士信貸。這價格遠低於危機前市值,惹來股東強烈不滿。為推動交易並安撫市場,瑞士當局提供諸多保障:

  • 流動性援助: 瑞士國家銀行向瑞銀和瑞士信貸供應最高1000億瑞士法郎的資金支持。
  • 政府背書: 瑞士政府同意為瑞銀承擔最高90億瑞士法郎的潛在損失,用以彌補併購後特定資產的壞帳。
  • 特急立法: 瑞士政府動用緊急法規,跳過股東表決,直接加速交易進程。

這樁併購旨在打造瑞士銀行業的新霸主,但其成本與後續效應引人深思。

AT1 債券的強制減記爭議

併購案中最惹議的部分,是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行使緊急權力,將瑞士信貸發行的約160億瑞士法郎(約173億美元)額外一級資本債券全數減記為零。 路透社報導 指出,這類債券屬混合證券,旨在銀行遇險時吸收衝擊,通常可減記本金或轉換成股權。然而,傳統上股東應先於債券持有人分攤損失。但在本案中,股東獲部分彌補,AT1債券卻全數歸零,這違反了資產負債表的慣常優先順序,震驚全球債市,引發投資者訴訟潮,並讓人們擔憂AT1債券的未來市場。

新「超級銀行」的誕生與整合挑戰

瑞銀併入瑞士信貸後,催生出資產逾5兆美元的金融巨獸,在全球財富管理領域獨佔鰲頭。不過,這也帶來棘手整合難題。兩行文化迥異、IT架構不同、風險體系各異、客戶基礎也互補不足,合併過程料需數年,牽涉技術轉移、業務調整和人力重編。更何況,裁減重疊職能將導致大規模裁員,影響數萬員工的就業前景。

瑞信事件的深遠影響:對全球金融與瑞士銀行業的啟示

瑞士信貸的崩潰與併購,不僅是單一銀行的故事,更是全球金融體系的一次嚴峻考驗。

對全球金融市場與監管的影響

危機爆發後,全球股市債市劇烈震盪,銀行類股首當其衝。這件事促使監管單位檢討銀行流動性標準、資本水準,以及對系統重要銀行的管制架構。AT1債券減記風波,更讓人重新檢視這類工具的風險評價,可能推升未來發行成本,甚至迫使監管者調整其結構。此外,事件也暴露社群媒體時代恐慌傳染之速,對金融穩定的威脅日益加劇。

瑞士銀行業格局的重塑

瑞銀與瑞士信貸合流,讓瑞士金融業集中度達到巔峰,新實體幾乎壟斷國內一半存款與貸款市場。這加深了競爭缺失、金融穩定隱憂,以及「大到不能倒」風險的疑慮。瑞士官員和監管者須應對監管這龐然大物的挑戰,確保它不會再釀系統危機。同時,這或許會驅使瑞士中小銀行調整策略,尋求新出路。

對瑞信客戶與員工的衝擊

對瑞士信貸客戶來說,瑞銀雖保證資產安全與服務不中斷,但轉移期可能伴隨帳戶整合、產品變更與團隊調整,需要時間適應。對員工而言,合併帶來高度不確定,大量職位將因重複而消失,尤其投資銀行與後勤部門。這不僅打擊士氣,也考驗瑞銀的融合技巧與人才留任計劃。

宏觀經濟視角:瑞信危機背後的系統性風險與政策考量

瑞士信貸危機並非偶然,其根源涉及更廣的經濟因素與系統風險。

歐洲央行升息與全球流動性環境

危機前,歐洲央行和美國聯準會等機構為壓制高通脹而大幅升息,導致全球資金緊縮、借貸成本上揚,對銀行獲利與資產負債表施壓。雖然瑞士信貸的直接成因是內部問題與信心崩盤,但整體流動性收緊無疑放大其求生難度,並暴露市場弱點。 歐洲央行在危機中仍堅持升息,凸顯其抗通優先,儘管這可能間接影響金融穩定。

「大到不能倒」的迷思與現實

這樁事件再度點燃「大到不能倒」的辯論。2008年危機後,國際加強對系統銀行的資本要求與處置方案,但瑞士信貸的緊急併購顯示,在極端情境下,政府與央行仍須介入以防更大災難。這揭示TBTF的真實現實:縱有預案,在信心危機急速擴散時,這些工具或許不夠用,最終仍需公帑或特殊機制分攤風險,成本高昂。

解讀「瑞士銀行」迷思:瑞信事件後的再思考

瑞士信貸危機不僅打擊自身,也動搖了「瑞士銀行」的象徵意義。

瑞士銀行業的聲譽與挑戰

「瑞士銀行」向來象徵可靠、保密與高端財管服務,這得益於瑞士的中立傳統、嚴格保密法與專業水準。但瑞士信貸的風險失控與政府主導併購,無疑玷汙這塊金招牌。瑞銀的穩健形象或許能緩衝部分衝擊,但整個瑞士銀行業需積極重塑國際對其穩定與監管的信心。這也讓人反思,瑞士金融業是否太依賴歷史光環,而忽略全球變局與更嚴格監管的適應。

台灣/香港投資人應關注的重點

對於台灣或香港投資者持有瑞士信貸產品,此事件帶來實質影響與跟進行項:

  • AT1債券投資者: 若持有瑞士信貸AT1債券,已遭全數減記,可能損失全額本金。建議尋求法律或金融專家評估追償機會或參與團體訴訟。
  • 其他債券、股票或基金: 持有瑞士信貸其他債券或股票,併購後多轉為瑞銀對應資產,或依條款處理。基金通常由獨立經理運作,受託銀行危機不直接影響基金資產,但需留意經理穩定與底層表現。
  • 財富管理客戶: 資產將移轉至瑞銀,雖有過渡安排,但應主動查詢轉移細節、新帳戶設定、費用變動與經理更迭。保持與瑞銀團隊聯繫,確保投資計畫順利銜接。
  • 挑選國際金融服務: 瑞士信貸事件警示,即便老牌大行也非鐵板一塊。選服務時,除品牌外,應檢視財務實力、風險控管、合規記錄及產品極端條款。分散投資,避免單一風險集中,仍是關鍵原則。

結論:從瑞信事件看未來銀行業的變革之路

瑞士信貸的沒落與瑞銀的躍升,成為全球金融史上的關鍵節點。這不只是兩家銀行的合流,更是對金融穩定、監管體系與TBTF議題的深刻檢視。教訓層面廣泛:銀行須強化風險文化與治理;監管者需提升前瞻管制,確保危機處置管用;市場參與者則應持續監測機構健康。未來,銀行業將迎更嚴格監管、高資本門檻與流動性審慎評估。這事件或加速全球銀行整合與轉型,推動機構重視永續與韌性,應對動盪經濟與複雜市場挑戰。最終,瑞士信貸危機可能化為金融體系邁向更安全穩健的轉捩點。

常見問題 (FAQ)

1. 瑞士信貸(Credit Suisse)是什麼樣的銀行?

瑞士信貸是一家歷史逾167年的全球金融服務機構,總部設在瑞士蘇黎世。它曾是財富管理、投資銀行、資產管理和本土銀行服務的領軍者,業務網絡遍布全球。

2. 導致瑞士信貸2023年危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?

關鍵因素涵蓋多年醜聞與大虧(如Archegos和Greensill案)、風險控管與合規體系的重大缺失、策略執行不順造成的獲利壓力,以及市場信心瓦解後的資金外逃潮。

3. 瑞銀集團(UBS)為何要收購瑞士信貸?

瑞銀接手主要是為防瑞士信貸倒閉釀成全球金融浩劫,這是瑞士政府與央行緊急推動的結果。雖然價格偏低,但這讓瑞銀成為全球財富管理龍頭,強化其領導地位。

4. 瑞銀收購瑞信後,對瑞信的客戶資產和服務會有什麼影響?

瑞銀保證客戶資產安全與服務延續。帳戶與服務將逐步融入瑞銀平台,可能有帳號更新、產品調整或經理變動。客戶宜與瑞銀團隊緊密聯繫。

5. 瑞信事件中,「AT1債券」被減記為零是什麼意思?對投資人有何衝擊?

AT1債券是設計用來在銀行危機時吸收損失的混合工具。在本案,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將瑞士信貸約160億瑞士法郎的AT1債券全數歸零,投資者損失全本金。這顛覆傳統清償順序,震撼債市,引發風險重估與法律爭端。

6. 瑞士信貸的倒閉危機與「瑞士銀行」的整體聲譽有何關聯?

危機損害了「瑞士銀行」穩健、保密的標誌形象。瑞銀的角色有助穩定,但事件促使國際重新評估瑞士金融穩定與監管效能,整體業需重建信譽。

7. 瑞信事件對全球金融市場和瑞士銀行業帶來了哪些長遠影響?

影響包括監管重審流動性與資本標準、TBTF處置機制;AT1市場重塑與成本上漲;瑞士業高度集中,瑞銀面臨整合與監管壓力;全球銀行加速合併轉型,強調風險韌性。

8. 從瑞信事件中,銀行業可以學到哪些風險管理和監管教訓?

教訓有:強化風險文化與治理;監管需前瞻識別危機;處置方案須實戰驗證;升息等宏觀變化時注重流動性;社群媒體加速情緒傳播,挑戰危機應對。

9. 台灣或香港的投資人持有瑞信相關金融產品,應如何應對?

AT1持有者尋求專業追償建議;其他產品追蹤瑞銀公告與轉換方案;財管客戶聯繫瑞銀確保轉移順利。整體評估組合風險,推動多元化配置。

10. 瑞士信貸(Credit Suisse)的發音為何?

「Credit Suisse」發音為 /ˈkrɛdɪt ˈswiːs/。中文常譯為「瑞士信貸」或簡稱「瑞信」。

分類:匯市動態快報

搶先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

由 Compete Themes 設計的 Author 佈景主題